您好,欢迎来到重庆中国国际旅行社(总部唯一官网)

三峡 武隆 西藏 避暑 新疆 重庆

国内:023 - 6372 7700 / 6372 7959
出境:023 - 6372 7890 / 6372 7860
首页 > 旅游资讯 > 通过市级评审的黔江非遗TOP9(上)

通过市级评审的黔江非遗TOP9(上)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08日 信息发布:重庆中国国际旅行社 游客/发表人:清水鱼114)

通过市级评审的黔江非遗TOP9(上)

据黔江区文化馆介绍,在2015年重庆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中,黔江区共申报的10项非遗项目,已有9项通过评审。本篇,小编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通过市级评审的黔江非遗TOP9

石鸡坨土陶

濯水镇石鸡坨土陶罐手工制作工艺,始于宋朝末年,距今有近1000年历史,目前只有刘氏兄弟在继续制作土陶器,已经传承29代,现传承至刘氏4兄弟。相传,三门石鸡坨刘家原为刘邦的后代,王莽篡位后流落民间,靠制陶维持生活,后逃荒来至黔江,在石鸡坨的地方发现陶土后,便定居了下来,并重操旧业来重振家业。从那时起,石鸡坨有了土陶制品作坊,刘氏的制陶绝技也得以流传下来。刘家在这里制陶后,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停靠石鸡坨,每天都有客商来购买土陶,清代时,石鸡坨就兴起了30多家制陶作坊。

阿蓬江谢家锣鼓

谢家锣鼓是阿蓬江镇境内流传久远的一种民间打击乐,也是武陵山区苗族、土家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器乐曲。在苗族乐器中有管乐乐器、弦乐乐器、打击乐器。其打击乐器又分铜鼓、木鼓、皮鼓三种。谢家锣鼓也是打击乐器中的一种,不仅有木皮鼓,还配套了马锣、钹、大锣三种铜乐器。“谢家锣鼓”因传承于阿蓬江谢氏家族而得名。它最早起萌于明朝洪武年间谢氏族人玩彩龙船灯的伴打锣鼓,到了明朝宣德年间谢子栗在祖人发明龙灯锣鼓调子的基础上进行了创作,谢家锣鼓才得以正式形成,传承历史已有580多年,它既是苗寨土家的玩灯的喜庆曲,也是民间丧事的“送葬曲”。

曾氏“正骨术”

金洞乡曾氏“正骨术”,属民间传统医疗绝技。由曾圣体通过劳动实践创作曾氏“正骨术”,祖传至今有六代弟子,近200余年的历史。医治人员达3000多人,其中年龄最长者85岁,年幼者2岁,在群众中地位高,价值大。

曾氏“正骨术”治疗不受场地、器械、药品、经费等因素限制,术中无痛苦,治疗时间短,医疗成本低。不仅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群众看病难的突出问题,还融洽了民族关系,增进了社会和谐,而且丰富了传统医学内容,为完善更加科学、系统的骨科医学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白石渣海椒

渣海椒在武陵山区及西南地区,传承在白石乡已有500年的历史。以当地的红辣椒和玉米面为主要原料,沿用土家族、苗族人民传统的“倒匍坛”腌制技术隔氧发酵,然后经过配辅料、蒸炒而成。

渣海椒历史悠久,自明朝辣椒进入中国,在清朝嘉庆年间黔江就有栽种辣椒的历史,由于辣椒原产于墨西哥,来自海外,当地人把辣椒俗称海椒。海椒是黔江人餐桌上的最爱,无论是佐酒还是下饭,随处都可以见到渣海椒的身影。渣海椒又名“鲊海椒”。“鲊”即是用米粉、面粉等加盐和其他作料拌制的切碎的可以贮存的菜。或许是“鲊”字太过生僻的缘故吧,民间便把“鲊海椒”写作了“渣海椒”。渣海椒作为土家族苗族人民民间的传家宝,每一道制作工序都是一段记忆和感情的延续。

相关链接:通过市级评审的黔江非遗TOP9(下)

返回重庆中国国际旅行社首页 黔江旅游线路 黔江介绍 返回顶部

黔江旅游推荐线路

更多黔江线路
20°的夏天,向往的生活
请电询
全程0自费,玩转毕兹卡水乐园
请电询
报名电话:国内旅游 023-6372 7700 / 6372 7959;出境旅游 023- 6372 7890 / 6372 7383
传真电话:023-6372 7755
总部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华盛路10号企业天地2号楼11层09、10号单元 邮编:400010
版权所有:重庆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ICP备案号:渝ICP备11006398号-1 中国领事服务网
重庆中国国际旅行社许可证号:L-CQ-CJ00005 旅游局监督电话:023-63735165
Copyright © 2012 www.citsc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页中的图文资料版权属原作者或合作媒体。图文资料由网友提交或转载,如果原作者不愿在本网站刊出,或发现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023-67509622。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图文资料中,或根据您的意见给予其他处理。

技术支持:足动科技
友情链接:
        国旅微信